新闻中心

华科大团队:不含杂质的LK


新智元报道

编辑 :编辑部

【新智元导读】今天,华科大团队再次发表论文 ,大团队表明做出不含杂质的华科含杂LK-99晶体才是关键 。昨天,大团队LK-99室温超导性疑似被证伪。华科含杂现在 ,大团队压力再次给到了韩国团队这边。华科含杂

连续多日的大团队「室温超导」事件  ,还在不断有新的华科含杂后续。

曾经让样品实现半悬浮的大团队华科团队今日发文  ,表示要确定LK-99的华科含杂真正潜力 ,需要得到不含杂质的大团队高质量晶体 ,这才是华科含杂关键所在。

而就在昨天,大团队LK-99的华科含杂室温超导性,疑似被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证伪 。


该话题现在已经登上知乎热门话题榜首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在9号发文提出 :LK-99的超导行为不是由铜离子取代铅离子后产生的微观结构形变产生的 ,而是由Cu2S在385K左右的一级结构相变引起的 。

与此同时,来自普林斯顿Schoop Lab的研究也支持了北大团队的成果:即LK-99(Pb₉Cu(PO₄)₆(OH)₂)更有可能是磁体  ,而不是常温常压超导体 。

如今话题的中心,已逐渐变成对LK-99超导性的质疑和否认 。

因此 ,LK-99的室温超导梦碎了吗?

华科大最新研究:不含杂质的高质量晶体是关键

今天 ,B站上第一个复现LK-99样品抗磁性的「关山口男子技师」团队——常海欣教授、武浩、杨丽等再次发表论文 ,他们的结论是 :要确定LK-99的真正潜力 ,不含杂质的高质量晶体非常重要。


虽然团队在LK-99样品中观察到了明显的电阻在387K处的跳变 ,但目前还无法确定电阻跳变的缘故 ,而且测试的样品仍然呈现半导性,电阻也没有真正降为0.....


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pdf/2308.05001.pdf

具体流程  :

团队先对合成的LK-99样品进行了XDR检测,成果表明合成的样品与Sukbae Lee论文中的LK-99相似 ,但也检测到了Cu2S和Cu2O杂质的存在。

这一发现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研究成果是相同的 。


接着 ,团队将合成的LK-99样品(图a,b)进行抛光,从灰黑色的粗糙表面变成了银灰色的光亮表面(图c,d) 。

然后从样品中打碎了一小块进行了电阻-温度(R-T)测试,图e显示了相应的R-T曲线 。

可以看到,样品整体R-T曲线呈典型的半导体行为,还在387K邻近出现了明显电阻跳变.

重复进行R-T测试,图f中依旧显示出了明显的电阻跳变。


面对电阻跳变的现象,团队有两种猜测 :

第一种是资料中包含超导相的成分,且与半导体相成分形成了连接 。

第二种是资料或杂质在这个温度下发生了一种未知的相变。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团队进行了不同磁场下的R-T测试,如下图 。

如图a所示 ,随着外加磁场的增大,电阻的跳变温度保持不变 ,不同于典型超导体的磁场敏感性。

为了验证这种现象不是偶然出现的,团队对样品2进行了同样的操作 ,但成果如下图b,仍然显示电阻在380K和364K邻近跳变,且跳变温度不随磁场或施加电流变化  。


最后,团队对样品1的热磁曲线(M-T 、零场冷却和场冷却模式)进行了分析。

零场冷却(ZFC)曲线在约341K和354K处出现明显的负磁化率峰 ,表明发生了反磁性相变,具有明显的排斥外磁场的效应 。

场冷却(FC)曲线与ZFC曲线基本重合,磁化率峰的位置和大小类似 ,说明该反磁性效应来自资料本身,而非磁场驱动的影响。

如图d所示,在341K和354K邻近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反磁转变 。

这个反磁转变点的温度小于电阻跳变温度,与室温超导体的特性不同。

最后,研究人员表示导致这种成果出现的缘故,很可能是因而研究得到的LK-99样品是一个混合相 。

其中 ,半导体相占主导地位 ,因此总体体现出了典型的半导体特性 。而为了鉴定出 的本质特性 ,需要高纯度的单晶样品 ,同时也要注意杂质在实验过程中带来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是结构相变导致

昨天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发在arXiv上的论文引起了全网热议 。


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abs/2308.04353

在复现LK-99的研究过程中,物理所发现了LK-99样品中含有必定量的Cu2S杂质。

而LK-99的超导性很可能就是由它引起的 。

因而Cu2S会在约385K邻近会发生结构相变(从高温的β相变为低温的γ相)。

团队将他们对样品所做的XDR测试成果放在了论文中 ,如下图 。

XDR图谱包括Cu2S和含有两种不同Cu2S含量LK-99的混合物。


为了研究Cu2S的这一相变是否导致了LK-99样品中的「超导性」行为,团队测试了纯Cu2S和LK-99与Cu2S混合物的电阻率和磁化率 。

可以看到图2中 ,Cu2S的电阻率在385K邻近迅速下降了3-4个数量级,非常类似Lee等人报道的LK-99资料的转变行为。


图3显示了不同Cu2S含量混合物的电阻率测量成果 。尽管混合物的电阻率测量也观察到类似的突变 ,但没有达到零电阻。


图4显示了混合物的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热释迹 ,意味着这是一个一级相变。


综上所述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认为Lee等人报道的LK-99资料中的「超导性」行为很可能起源于Cu2S杂质的一级结构相变 ,而不是LK-99本身的超导转变。

同时,昨天普林斯顿Schoop Lab的团队也发文称:LK-99更可能是磁体,而不是常温常压超导体。

这个结论和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团队一致 。


论文地址: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ekD2KVV_SUid2wH__o1ODS3hTl1GUFb5/view?pli=1

韩国的进展

这热热闹闹的全世界对LK-99追捧 、质疑的复现热潮对韩国本土的影响好像不那么大......

但其实早在8号的时候,拿到了原始样品的韩国能源工程学院就完成了对LK-99的微晶结构的验证 。


成果与论文一致,代表这篇论文的可靠性得到了证实 。

据报道 ,量子能源研究所制造的样品在纯度、均匀性和再现性方面获得了能源学院研究人员的及格评级 。这意味着资料合成已经达到了稳定的轨道  。

但对于国外研究人员已成功制备出但特性和内部结构有很大差异的LK-99样品,研究人员解释称:

这是陶瓷化合物的特性导致的 。因而制造陶瓷化合物的过程与烧制陶器相似 ,即使使用相同的资料 ,成果也会因制造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他还表示,量子能源研究所有论文中未包含的专有技术 。量子能源研究所六年前就开发出了这种资料,但副产物很多  ,因此纯度和重现性都较低 ,但六年时间里提升了水平。

网友讨论

因此  ,韩国团队的「室温超导」大戏要落幕了吗 ?

知友「王清扬」给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论文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 :LK-99的类超导行为,很可能是源于硫化亚铜的一阶结构相变引起的电阻率骤降  。


来源:王清扬

知友「疯狂绅士」认为,中国科学院这篇论文和韩国团队的成果非常接近 。差不多复现了韩国论文中在400k的电阻跳变。

是最关键的成分 。

而且中国科学院的论文中测了两次电阻  ,温度从高到低到温度从低到高都测了,非常专业  。

而对于常温下的高抗磁性,现在大家都仅仅有猜测 ,没有统一的说法。韩国人的一维超导链是一个合理的解释 。


来源 :疯狂绅士

知友「Mile Christ」认为 ,物理所的论文基本上和解决了电阻跳变来源的问题,非常有说服力 ,但是还有一个遗留问题在于,如何解释常温的高抗磁性  。

而且他咨询了论文的一位作者,说样品的结构实际上很不清楚 ,尤其是不知道dope了多少铜。第一性原理计算用的是假设的结构 ,发现铁磁比顺磁态能量低,跟反铁磁能量差不多,而且不加phonon的情况下没有发现超导。


来源  :Mile Christ

还有一位知友认为 :中国科学院这篇论文已经很好地打脸了韩国团队的论文  ,认为韩国团队的原论文对于电阻测试的等数据有选择性呈现 ,是科研诚信的问题  ,现在把球踢到了韩国人那边 ,看他们怎样应对 。


来源 :知乎用户

参照资料 :

https://arxiv.org/pdf/2308.05001.pdf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6368545

https://www.dt.co.kr/contents.html?article_no=2023080802109931650002

上一篇:【特稿】哈马斯寻求延伸暂时停火 卡塔尔官员访以色列斡旋 下一篇:汽车车载音响改装带开关自动保险丝座电源保护自动恢复断路保险管

Copyright © 2023 亚马逊aws永久在线网页-搜狗指然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